火狐电竞

石雕知识

石刻石雕艺术论火狐电竞文范本十二篇

2023-07-26 10:31:0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湖南怀化地处山区,自古出产石材,石材作为一种具有构筑和装饰双重功效的天然建筑材料,一直以来备受人们青睐,故石雕在这一地区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能工巧匠留给了我们许多石雕历史文物,更重要的是通过石雕作品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怀化石雕工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不断的发展,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增强,民间工艺因现代化的加工和开采设备而得以发扬光大,石雕艺术品种类和档次都有前所未有的发展,初步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向。

  目前怀化石雕产品加工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礼品,包括砚屏、砚台、笔床、墨几、镇纸、笔筒、厅堂供桌上的座屏等,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紫玉神雕工艺厂厂长胡万云,以及怀化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拥有省工艺美术行业“雕塑大师”称号的胡扬为代表的芷江石雕工艺从业人员组群,主要就是从事此类高端工艺礼品、纪念品设计制作工作。另一类是加工建筑、园林中的石材石雕装饰构件,包括石桥、石亭、石坊、石狮、石栏杆、园林石材家具、碑刻、石雕文化墙等。从事石雕工作40多年的芷江石雕名人蒲长生师傅和麻阳石雕巧匠罗克忠都是这一类石雕加工的能工巧匠。从事建筑园林石雕加工经营的工厂在怀化有很多家,怀化天宇石雕工艺厂、怀化明山石雕工艺厂、怀化兴龙石雕工艺厂、怀化辉煌石雕工艺厂、天基艺雕等都是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石雕厂家。在部分园林景观公司中,石雕加工是其主营业务之一,如怀化市艺翔城市园林雕塑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怀化市天工雕塑院等。除此之外部分石雕工匠处于一种个体工作状态。

  怀化市出产原石主要以麻石和青石为主,怀化中方县铁坡乡、活水乡都有大量麻石资源,芷江县也产出麻石、油绿带青的青石,这些都是优质的建筑装饰雕刻及石雕原材料,运输成本低且加工方便。

  目前工艺礼品石雕类多是采用“紫袍玉带石”作为原料,它以稳沉的紫色为主体,以绿条相间,同时伴有桔红、乳白、黄、褐等色平行延伸,多层紫色和多条玉带构成层次分明的奇特色彩,似条条玉带。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如玉,硬度3~4.5度,色彩鲜艳,雕刻性能好,形态多样,玉带同时具有天然油脂和独特光泽,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玉石原料。石材原产地明山因开采历史较长而资源已近枯竭,致使邻近的贵州铜仁地区出产的紫袍玉带石成为了目前芷江紫袍玉带石雕工艺品的主要原石来源。近年来原石价格不断攀升,外地采购运输成本的增加也直接提高了芷江石雕工艺品的成本,如若本地区没有可以替代的石材原料,生产的直接受制性及被动性势必影响到行业发展。

  石雕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在最近几年却遭遇着最为严重的传承问题。石雕技艺的传授基本属于师傅带徒弟这一方式,漫长的学艺时间、工资低、劳动强度大、恶劣的工作环境及社会从业认识等问题都影响年轻人对这一职业的认知与选择。国家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湖南承人的资助力度提高到每人每年一万元,但毕竟受惠人数有限不足以影响整个行业。数据显示现在怀化30岁以下从事石雕工艺的人数非常之少,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后续人才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石雕产业要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制约怀化石雕产业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原材料、市场、产品知名度、专业人才等问题均至关重要,纵观全国其他石雕产业发展较好的县、市经验,结合怀化地区石雕产业现状特点,谋划发展思路如下:

  目前怀化石雕行业的发展只是一种顺应市场需求的自然发展,急需一个科学合理的中远期行业发展规划及政府相应的支持。以下借鉴国内其他石雕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县市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1.福建惠安:惠安县政府为推动雕艺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石雕石材项目准入规定》,规划雕艺产业园,成立石、木、玉雕作品版权登记服务中心,联办“企业精英人才学历提升班”举办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博览会不仅是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展会招到一批客商、经销商,吸引潜在消费者,开展专家论坛,邀请一批专家、学者、大师、行业领军人物,展开交流研讨,为产业发展提供前沿信息和创意思想,促进文化艺术转化为市场价值;更好地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惠安“世界雕艺之乡”的品牌。

  2.浙江东阳:东阳市政府整合木雕企业修建“东阳中国木雕城”,集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集中的抱团发展东阳木雕,目前东阳中国木雕城名气蜚声全国,吸引了大批的福建、广东的古典家具制造厂商到东阳木雕城设点。由此进一步确定了东阳木雕在全国木雕行业的领先地位。随后东阳依托木雕产业及中国木雕城的影响开办了另一大规模的石雕城,全面打造全国雕刻之乡。

  3.山东嘉祥:每年举办中国嘉祥国际石雕艺术节推广石雕工艺,它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是校企联合,即与中央美院合作办厂。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先后被命名为“中央美院嘉祥石雕厂”、“中国雕塑学会石雕艺术创作基地”、“中央美院教学实践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教学科研基地”、“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嘉祥石雕”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美院嘉祥石雕厂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石雕企业。

  以上几个全国有影响的石雕工艺之乡的产业发展特点是规模大、雕艺企业多、从业人员多、当地政府重视雕刻产业发展,大力宣传扩大知名度,每年都有与石雕相关的展会或赛事。藉此经验,怀化石雕产业发展首先应在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主持下,借鉴其他石雕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结合地方特点,编制怀化石雕产业中长期规划;加大对石雕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怀化石雕网站,为石雕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改善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沅江石:怀化地处武陵山区,河流溪水纵横,河床溪沟蕴藏一些带有地域特征的奇石,如洪江出产一种沅江石,因其石质带红,加工打磨后表面光滑手感温润,被爱石之人取名为“洪江碧玉”常被掏石之人带到广东石雕工艺厂,根据石材特点加工雕琢成把玩件后成为雅士相赠的礼品。价格一般在1000~2000元之间。

  石:怀化辰溪、沅陵与湘西泸溪部分区域出产石,矿藏量丰富,是工艺礼品石雕的优质原材料。

  辰砂:又称辰州砂床、朱砂石、丹砂、丹栗、赤丹,主要出自怀化市沅陵县冉家岩洞。在湖南的凤凰县、新晃县、麻阳县、吉首县等地都有分布,是一种色彩鲜艳的彩石。常与石英、黄铁矿、辉锑矿共存。辰砂属于辉闪矿类,当晶体较大时因透明程度差而呈黑红色,粉末为鲜红色,是石雕工艺品加工的优质原材料。

  墨晶石:又名楚石、紫石、墨玉,出自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娄底市新化县一带。该石质地细腻,黑色而脂润,纯净无暇,通体黝黑,极具光泽,磨光后黑如漆,格外晶莹,又被称为“黑玛瑙”。以墨晶石雕制印章、墨砚、玩具等已有300多年历史,用墨晶石雕刻制品古朴典雅,既似玉雕的晶莹细腻,又含石雕的粗犷豪放,别具一格。

  当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及文化性,传统吉庆图纹石雕新产品运用于室内建筑装饰,使石雕这一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相结合的探索,无疑是值得室内设计师及石雕从业人员深入研究的课题,如地面装饰石雕、墙面装饰石雕点缀构件、玄关风水吉祥装饰石雕等,其工艺难度不大,制作时间短,工价适中,产品价格不会太高,顾客也因其材质自然、题材吉庆、形式独特、价格适宜而易于接受。就室内建筑装饰市场而言,不论是接受的程度还是市场需求量,估计都要大于单纯的工艺礼品。(从本人近年完成的几套高端居室空间实例效果分析,此发展方向完全是可行的,不论装饰效果还是业主接受程度都很理想,具体石雕处理形式、题材及用材另写文阐述)。

  明清两代是石雕运用于建筑的鼎盛时期,怀化市明清古建筑集中分布于洪江、黔城及芷江。目前亟待保护的有:始建于宋代的芷江文庙、芷江县大垅乡政府院内的一组“二十四孝”图石刻及一批楹柱、柱础等及洪江古商城“太平宫”石雕门楼等。乡土建筑石雕精品的保护刻不容缓。

  充分利用高校及专业学会平台,在石雕产品设计上走创新之路,同时提升石雕产品文化内涵,加强与国内及本地区各艺术院校合作,吸引培养石雕专业人才。怀化学院成立了“五溪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实验中心”,其中的民间雕刻工艺室主要就武陵山区民间石雕及木雕进行调查收集、研究整理保护及开发工作,计划聘请民间石雕及木雕艺人到学校进行石雕和木雕的创作,对一些有兴趣及潜质的学生进行石雕木雕工艺及技法的传授训练,石雕艺人也可以与实验中心广泛联系,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专题讲座,优秀的石雕工艺大师走入高校讲述传授石雕工艺,吸引有美术设计基础的大学生了解并喜爱这门传统工艺,推动石雕艺术水平的提升。同时鼓励石雕企业选派从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参加培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如条件成熟可以在芷江举办“明山石雕”艺术节,通过石雕艺术节的举办,集中宣传推介怀化石雕,扩大怀化石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怀化石雕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既然是创新,那么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有焕然一新的一面,形式依赖于内容,又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青田石雕艺术在创新道路的过程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的创新设计,对青田石雕的创新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并不是有形的模仿现代雕塑设计的表现形式,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这里形式中的内容自然包括了学术范畴中的“题材”,范围缩小了看,就包括了在题材上进行现代化且具设计理念的突破和扩展。所为在形式中的内容上设计创新,例如,雕刻中的线条纹样,可以对原有的传统线条纹样进行取舍与现代几何图形、创意图形等相结合,或再考虑艺术设计中的平面构成等因素,若石头本身具有丰富色彩或可考虑色彩构成的关系,立体形态上或可考虑透视,平面范围内或考虑空间的矛盾,排版上可按规律排列或随机组合,表现形式上可以抽象或具象,写实或写意,也可蕴含着某种含义、寄托着某种情感或为了在装饰中刻意追求趣味感而有意创造,只要完美结合,不孤立两者的特色,使其互相融合,形成新的线条纹样,这就是线条纹样的创新。再所谓内容中的形式上设计创新,缩小范围分析,例如,在创作最初的雕刻题材效果表现的形式当中,可以将原来传统的纯手绘的形式和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设计软件相结合,将艺术家的所思所想在现代计算机中表现出来,方便快捷的绘制出效果图,或可根据计算机中的效果图,进行再设计再创新,这样既可节省资源又可大大发挥艺术家的创造力,如此一来形成了雕刻题材效果表现的新形式。等等如此推陈出新,“以点生线,以线生面”,不断地设计出符合当前的新内容、新形式,不断的探索传统青田石雕艺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点,才更有利于青田石雕艺术在创新道路上体现其无穷的生命力。

  《圣经》云:上帝用尘土按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中国神话也载有女娲“抟黄土为人”。似乎人类一开始便与万物结下不解之缘。雕塑的起源不是本论文的主题,但雕塑的产生与物质材料分不开,雕塑形象是借助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的。雕塑史的发展,撇开雕塑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外,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制造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具,后创造形象。从削制的石头工具和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经火烤而成的陶器工具开始,似乎雕塑这个词的“雕刻和塑造”的内涵已经具备。后随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在雕塑材料里添加新的成员,再由铜制、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大型的石雕、木雕成为可能。随科技的发展,不仅雕塑形体的尺寸不断扩大,制作工艺的精细也成为可能,当然这里涉及到材料来源和其他诸如运输、安装等基础科学技术。在传统雕塑中,材料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从属于选择地位,雕塑几千年的发展,对材料的运用已非常成熟。

  *2万年前:母系氏族初期。打制兼能磨制石、骨工具,并在贝壳上钻孔穿连,用为装饰,形成雕刻艺术雏形。

  *6000年前:母系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氏族时期。磨制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雕磨玉、牙等装饰品,烧制泥塑的各种陶器以及简单的人物、动物造型,成为中国最早的雕塑的起源。

  *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期。除各种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制品外,人像和人体雕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殷商时期:已熟练地冶炼铜锡等金属,雕铸为各种青铜器用具、象形青铜器,雕琢玉石象牙等装饰品和人物动物雕刻制作。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

  *周代:更有珠(翠)、象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

  *唐代:在雕塑表现形式上,所有的石雕、铜铸、木雕、泥塑、陶瓷塑以及夹纻、锤碟等,唐代已普遍盛行。在雕塑材料上,紫檀、黄杨、玉石、犀角、象牙以至竹根等,已是应有尽有。在雕刻技法上,雕、琢、镂、刻、剔、嵌等,亦无不刀凿兼施,五光十色。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有雕瓷出现。元代在工部以下,有出蜡局、铸泻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竹局等。这个时期,除雕漆以外其他工艺美术,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工艺无不得到发展。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一门艺术,虽然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在雕塑的审美中,材料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它,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观而成为审美对象。由于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肌理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在传统雕塑中,材料本身质地与雕塑作品二者的审美结果不一定成正比的。一件大理石的作品或许是失败的,一件泥制的作品可能是杰出的。雕塑作品的审美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和物质材料不同的特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它不能归结为物质的特征和属性。一件作品的泥稿、石膏、铸铜三个形式,其审美价值应该在浇铜之前已经存在。当然,媒介材料有时也直接对雕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同一作品用大理石或花岗岩雕成,前者温柔,后者刚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青铜器)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第四十八篇)。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如玉人、玉色、玉立等)。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作者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next]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

  赫伯特·里特写的《现代雕塑简史》是从罗丹开始的,罗丹本人对雕塑材料有很好的描述,他说大理石近似人的皮肤:“抚摩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在现代雕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雕塑材料的探索,产生了立体派、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而对材料自然属性的探索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朗库希的雕塑形式是“在两个颇为使人折服的观念下发展进行的——普遍的和谐及材料的线布朗库希本人也曾表示:“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将发现你手中的这块石头的精神及其他属性,你将跟着对这块材料的思考而展开你的艺术构思。”2布朗库希所使用的雕塑材料,从现有的作品看仍是铜、大理石、木材等,但他对材料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抛光、着色以及从对材料的观念出发下的形式等,在现代雕塑史的发展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布朗库希,现代雕塑的特征进一步被奠定——对自然材料的重视。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现代雕塑史:

  虽然毕加索在1909—1910年完成第一件立体派雕塑《女人头像》,但在随后两年间,立体派的“纯形式”理想渐渐被一大堆各种物体的“掺杂”所代替——浆糊纸、油毡、木片和细绳,其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件用集合手法做成的雕塑《苦艾酒杯》,是用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上面放置一把真正的汤匙来平衡整个雕塑。

  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塔特林,从毕加索那儿得到了启迪,开始“一种新型的雕塑,用原材料和现成物品构成艺术品,并将它安置在真实的环境空间中,严格摒除任何再现的意图。材料有着各自的造型品格,用木头、铁、玻璃等表面质感来组织一幅艺术品,‘真实空间中线《第三国际纪念碑》这件作品不仅仅用合适的材料来象征这个新时代可能获得的成就;更进一步说,一种新的艺术也依赖着新的材料也被创造出来,并被赋予社会意义。

  而后,康定斯基、嘉博、佩夫斯奈、罗德钦柯和李西斯基相信艺术的功能更为直接——对空间、量感和色彩基本因素的深入研究,如他们所讲,去发现“美学、物理和功能上的容量”,雕塑和构成的浮雕似乎是揭示这种物理和功能的容量的最好媒介,也提供了生产上最终的益处。

  在包豪斯学校,构成主义的教学分为基础课和设计课,前者指材料和工具的训练,后者指观察、表现和构思的训练。而后的基础课指导老师莫霍利·纳吉创作出活动的雕塑,而且采用了一种新材料“树脂玻璃”,到1943年他完成了第一件树脂玻璃与铬管的雕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从未同具像传统作出过决定性分裂,而波丘尼的未来主义则相反,他不仅仅是工业技术文明的第一批艺术家:他们的原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来自技术——动力和运动、机械的节奏和制造的材料。他还宣称人类的整个艺术体系的基础都将被改变,同新体系相符合的应是新的形象、新材料、新的社会功能。

  对于雕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在绘画、浮雕、圆雕和现成品之间消除任何形式上的区别。现成品艺术由此产生。这样的艺术品已经远远不是通常的雕塑、绘画所指的涵义了,而是一件不能具体规定的物体。超级秘书网

  轻视思想上的母题,导致雕塑家迈向金属材料的选择,金属易拉长,拉长成丝;易锻打,可以锤击成形;还可以熔和铸。现代雕塑家充分利用金属的这些特点,开始制作金属焊接雕塑。

  虽然,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青铜作为最终材料不断出现,但他的雕塑设计随材料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在雕塑中发现的材料真实性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特质。每种物质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质,只有当雕塑作品直接地与材料发生关系时,物质材料才能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例如岩石是坚硬和凝固的,它不可能超出它的物质结构之外去勉强达到一种柔软的程度。

  随着雕塑概念的解构,现代艺术家已从生态学、大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样艺术入口,将艺术与人的感官和环境、时间、空间等紧密地联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起来,各种艺术的可能性正在探索。材料的内涵已不仅是传统雕塑材料中的金、石、木等,而是指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介。

  公共雕塑艺术是公共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公共艺术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它所呈现的复杂性和特征性与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雕塑在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是公共艺术中重要的创作手段。[1]雕塑是通过雕、琢、刻、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种艺术形象的总称,它与建筑、绘画、工艺美术并称为造型艺术。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雕塑作为一种空间凝固的艺术,它的多维展示极为丰富,能给人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多方面的感受,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在雕塑中,雕是通过减少物质材料,塑是通过堆增物质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用各种可塑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2]雕刻是指在原本就存在的硬质材料(如石头、木头、石膏)上以雕、凿、敲、磨等方式把不需要的部分去除,直到做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创作过程来说,艺术家在创作雕塑时,用的是“加法”;而雕刻时,用的则是“减法”,其创作过程使用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雕塑的价值不仅在于反映现实、表现生活,从历史的角度讲,它还凝固个人记忆、民族记忆和时代记忆。[3]雕塑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不在于制作过程的难易和制作时间的长短,不依赖于文字的说明,只在于他是否能通过展现自己的魅力来影响观众。

  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中国玉石雕刻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智慧、宗教观念等内容。由于历代琢玉审美情趣、工具、技巧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每个时期的玉雕作品主题及风格造型也是不同的。从玉雕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玉器。其中最知名的一件红山玉龙,造型古朴雄浑,极富动感。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技术更加完善,制作更加精致,对于型的把握更熟练。两汉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玉器的生产制作受到了限制,玉器开始走向民间,雕刻风格简单,用途简化。唐宋时期是玉器发展史中的一个辉煌时期。自唐朝开始,玉料大多使用和田玉,这个时期雕刻纹路非常细腻鲜明。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爱玉成风,缅甸的翡翠得到了皇室的青睐,由此玉渐渐走向民间。此时,南北派玉雕的风格也逐渐形成,南派玉雕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派玉雕以北京为中心。南派玉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北派玉雕古朴庄重。随着工艺的发展和进步,玉雕作品越来越精美,玉雕师的想象力不再受到限制。同时,一批醉心于玉雕的艺术家,在传承传统玉雕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发展了全新的雕刻技法,使得玉雕成了可以用心品味的艺术。

  中国现代玉雕流派,分别为海派、扬派、北派、南派。这四大玉雕流派风格各异,却又殊途同归,共同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玉器世界。中国四大玉雕流派是当代的持莲观音(玛瑙)分类,而在古代,我国玉雕界只有南工和北工之分。南工做工细腻、工巧,致重雕刻,更有时代感;北工风格豪放粗犷,讲究少用刀工,偏古朴典雅。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作为大的环境艺术下的玉雕,它与雕塑同是空间的艺术。二者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形成了一系列表现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语言。其构思与表达,怎样将公共艺术理论与玉雕实践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是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等。传统的玉雕工艺,是一项复杂的工艺过程,原料材质、设计理念和加工技巧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因材施艺”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制作过程的始终。一件完美的玉雕作品,应该是玉石材料与造型设计的高度和谐。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懂得美术设计,更应了解各种玉石的各种特性,如韧性或脆性、硬度、裂纹及瑕疵延伸情况等。设计人员要根据玉料在制作中发生的变化,随时改动设计稿,逐步引导完成制作。将公共艺术理论与玉雕实践有机结合,如在玉雕设计中加入“灯光、轨道”等现代雕塑思维,能使玉雕工艺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器具、花卉、鸟兽、人物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5]在最初接触玉雕时,我被浑然天成的原石所吸引。与雕塑作品相比,未经人工修饰过的原石有着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喜欢玉石观赏,在某些特定的角度看玉石,能够唤起我的意象创造。在校期间,我创作大量的泥塑作品,并以这些作品为原型,运用雕塑的思维设计创作玉石作品,如《心莲》《古道悠悠》等作品得到了玉雕界和工艺美术界肯定和认可。在玉雕设计创作中,难免会受到限制,所以我努力克服,将传统与时尚结合。我希望通对各种材料的尝试,提高对玉石材料的理解与使用,并提升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因为水晶的晶莹剔透,我用水晶雕刻佛教题材的作品;因为玛瑙色彩斑斓,所以用这种材料来练习“俏色”创作,利用黄龙玉水草材料来练习表现“环境自然”题材的内容。每遇到一种材料,我都会去查相关的文史资料,了解材料形成条件、类别、产地、历史发展、珍贵原因和相关典故,努力提高作品内涵、胸怀境界和审美主张。几年来,我在泥塑和玉石雕刻之间找联系,找差距,在泥塑中锻炼自己的魄力和胆量,在玉石设计雕刻中学会精致和严谨。

  公共雕塑作为新的艺术实践,它采用形、色、声、光等多种知觉感受,融进了许多现代精神。运用公共雕塑的思维设计玉石作品是我尝试方法之一。我认为艺术创作是人类情感的表现,一件作品首先必须有属于作品自己的强烈的生命力。我努力探索一种崭新的表现方式,来提高对玉石材料的理解与使用,提升作品的内涵。公共雕塑注重以公共空间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背景,以造型与空间为核心,吸收东西方传统造型艺术精华,并与当代艺术思想观念融会贯通。公共雕塑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超越了概念和逻辑,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的意象,通过对事物由渐到悟的认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如作品青金石作品《古道悠悠》,我就是运用公共雕塑中的意象思维方式,从题材、表现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来创作探索的。并运用了“倒流香轨道”的设计,通过美的读解和自我反省来达到欣赏差异的共享,从而实现对人性和人文诉求的“唤醒”。青金石是通过”丝绸之路”从阿富汗传入中国的,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除了美学价值,在中国民间中,青金石的颜色是蓝色,蓝色是一种希望之色,是知性灵性兼具的色彩,象征着理想和希望。青金石又是自古以来人们喜爱的佛教七宝之一,可帮助催眠及深层冥想,提升灵性。所以在设计上,我用“古道”来唤醒人们对中华古老悠久文化历史的回忆。当我久久地凝望着这块满载着岁月痕迹的青金石,我眼前的画面是:一条绵绵的历史古道开始在我眼前漫延,一个个遥远的故事,从山脉深处、汉唐遗风中款款而来。古道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明天,一头连着故土,一头连着梦想。士兵在这里集结过,诗人在这里流连过,行人在这里休憩过……它尘封在深深的岁月长河中,每一个角落,都是一首典藏在山水间的史诗。在这块青金石上,我竭力地捕捉着周秦遗风、汉唐古韵的瞬间。这就是无数先贤走过渐成的古道吗?祥云缭绕,四季如春,翠柏林立,蜿蜒通向山顶。我仿佛看到老子如一位慈悲的老人,正牵着青牛向我们走来,南山不老松下与人们谈古说道,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传达“道法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设计上,我选择了这块材料上方最纯净的位置,雕了一位慈悲的老人,将老人的胡须与山川河流融为一体。并通过倒流香轨道的设计,使“香”带着古韵和清幽,顺着河道而下,如高山流水般,滋润万物。材料的侧面多泥沙包浆和杂色,为了能保留材料的原型,我将有杂色的整个侧面设计成饕餮纹牛图腾。因为牛图腾是人类第一图腾,最高崇拜物,牛的双角象征着对宇宙重生的护持。牛头顶的太极图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有裂纹的地方设计成古松、河流,代表宇宙万物中的自然形态。材料的侧上方的一个平面,我用一个大大的篆体“道”字来表现。“道”字在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种是代表“先贤走过渐成的古道”,另一种“道”是中国(含东方与西方)哲学的最高范畴。在雕刻上没有用精雕细琢技巧,尽量保留着青金石原始的形态。我认为一块玉石,就是一段悠久的历史。如青金石,它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从阿富汗传到中国,我希望人们在欣赏这件作品的同时,和我一起探索人类历史的渊源,了解传统文化,从圣贤文化中汲取营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浮躁的心复归宁静!思考:玉雕本身承载着审美、实用、文化传承的作用。用雕塑艺术思维创作玉雕作品,能够更好地推陈出新,在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走出一条新路。我们应学习历代艺术家们从艺态度和敬业精神,坚守玉文化,传承玉雕技艺,关注玉雕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新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时代经典应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1]康乐.关于公共艺术中公共雕塑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9(1).151.

  湖北,是中华民族和人类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80万年前已有“郧县猿人”的生活遗迹,“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向世人展示了湖北境内悠久、灿烂的史前文明。尤其是距今4600年―距今4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其遗物证明当时的治玉、冶铜、陶塑和彩陶技术均有相当高的水平。湖北工艺雕塑无论是以技术还是艺术形态出现,浩瀚如烟的实物足以证明其辉煌历史。

  “中国最早的雕塑,当以旧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以及彩陶为标志。当我们的祖先以一块石头敲击另一块石头的时候,就已经具有‘雕’的意义和特征;而彩陶则具有了完整意义上的‘塑’的特征了。”

  郧西县安家乡白龙洞、郧县曲远河口、大冶市湖水乡章山村的石头龙遗址等地,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工具,多为锤击而成,极为粗糙。宜都市青龙嘴乡九道河岸九道沟、丹江口市凉水乡石鼓村张家营后山、江陵鸡公山旧石器文化遗址、房县中坝乡青阳村樟脑洞、随州市郊、襄阳山湾、房县兔子洼和莲花湾、武汉市九峰等地均发现人工石制品,绝大多数为旧石器时代的石器。

  在湖北境内,已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出土丰富的遗存,反映了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重大进步火狐电竞。石器制作精细火狐电竞,形态规整;陶器的制作从盘泥而筑发展到轮制,器形丰富,不乏纹饰;玉器品种繁多,造型生动富有韵味,浮雕、透雕、圆雕技法历历在目;治玉工艺采用了切割、雕琢、钻孔、抛光等技术。尤其是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雕塑品,充分反映新石器时代湖北先民已掌握了比较先进的雕塑技艺。

  湖北江陵荆南寺二里头文化遗址、宜昌中堡岛、宜昌白庙子、随州西花园、武汉黄陂盘龙城等遗址中,均发现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相似的陶器,橄榄形罐、鸡冠形罐、澄滤器、三足盘、四足方鼎等均有所见。

  至商代,盘龙城成为商朝南方军事据点。其遗址宫殿区域,发现多枚石质柱础,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建筑石雕。城东李家嘴2号墓出土的重椁单棺,椁板外壁阴刻有精细的饕餮纹和云雷纹,阴线内填朱,余者涂黑,这是目前湖北省发现较早的木雕工艺。

  西周时期,蕲春毛家嘴、红安金盆、黄陂鲁台山、秭归官庄坪、随州旭光砖瓦厂、汉阳纱帽山等地出土的青铜工具种类繁多。武穴鸭儿洲附近的长江中,挖沙船挖出23件青铜甬钟,其表面纹饰虽有中原西周风格,但趋于简单化。西周时期湖北的玉器,主要出土于黄陂。黄陂鲁台山西周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玉制蚕蛹,长2.6厘米,两眼、双翼,身作螺旋状,嘴下有孔,直通尾部,色泽浅绿,形象生动有趣。即使最简单的玉戈,尽管表面没有纹饰图案,但却以磨制精工取胜,且整体均匀,脊线流畅,戈刃薄而锋利,充分反映出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平。

  体现楚人雕塑技艺的漆器,在春秋时期也极为兴盛。1988年从当阳赵家巷4号墓中出的一批漆器,器胎厚实,黑底红彩,花纹华美。江陵雨台山404号墓出土的漆耳杯、漆卮、漆豆等,均反映出楚地漆器精湛的工艺。

  潜江市龙湾镇东的章华宫遗址放鹰台1号遗址中出土的砖和瓦,其制作工艺达到了春秋时代的最高水平。瓦有钩与孔,类似榫与卯,以便上下勾连,其规格之高,全楚仅见。因木构件容易腐朽,目前尚无出土物证,据《水经注・沔水》记章华台云:“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描绘出“层台累榭”的奇巧和华美,不难想象古代工匠运用娴熟的雕刻工艺赋予建筑以荣华之美。

  战国时期,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可以说集中展现了这一时期工艺雕塑的辉煌成就。其青铜器铸造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组合陶范铸造技术、分铸法、焊接技术、失蜡法都有了新发展和新高度。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蟠螭纹铜尊盘”,周身布满镂空繁缛的蟠螭纹和蟠虺纹,华丽雍容、细密空灵,实为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神品。出土器物中,玉器多达300余件,其数量及制作之精美均反映了当时湖北玉雕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所有玉质饰物均经打磨抛光,有良好的光泽,玉色以青白、青黄、灰白、黄白、黄褐、青蓝色为主,也有少量为深绿,浅绿和白色。纹饰以谷纹、云纹、双龙纹为主。技法相当丰富,有隐起(浮雕)、镂空(透雕)、阴刻、圆雕、单面雕、双面雕多种。出土的36件石编磬,更是同时代石雕作品中的翘楚,整组编磬用青灰石制成,表面用彩绘和浅浮雕构成凤鸟图案,线条流畅,构图均衡,轻盈灵动。

  秦汉时期,湖北地区的手工业比较发达,铜器、铁器、漆器、陶瓷、竹制品均在这一时期墓葬中被大量发现。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彩绘七豹漆扁壶,长方口承盖,扁平腹,长方形圈足,肩两侧各饰一铜铺首含环。木胎,黑地朱绘七只神豹,空隙处绘暗灰色草叶纹和朱漆云气纹。整个器物造型端庄,色彩对比强烈,是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漆器工艺品。1979年云梦癞痢墩1号墓出土的东汉陶塑楼阁宅院(现藏云梦县博物馆),是不可多见的小件陶塑建筑。建筑总体布局呈三合式,南楼两层,下层东西并列三室;上层东西并列四室。楼北部设碉楼、炊间、厕间、猪圈、院落五火狐电竞部分。整个陶塑高低错落,生动描绘了东汉地主庄园经济的面貌。此外,1971年湖北宜昌前坪出土的东汉陶楼(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都是湖北省陶塑建筑的代表之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产品。湖北出土的六朝青瓷器大致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和模型明器两类。武汉何家大湾齐永明三年(485年)刘觊墓所出土的莲花尊,盖面浮雕莲瓣,盖口密合;颈上部饰仰莲,下刻忍冬;椭圆形的腹壁上饰覆莲,下饰仰莲,中间以忍冬纹相隔;喇叭形圈足,肩部有耳。釉色为青中略带黄绿,光润匀薄,造型精美,制作工巧,为南朝长江中游青瓷的代表作。1967年鄂州鄂城钢铁厂出土的三国时期陶瓷孙将军门楼(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共14小件,由围墙、门楼、碉楼、前堂、正房、厢房组成,围合成进深44厘米,宽51厘米的院落,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地主庄园缩影。

  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湖北地区也随之出现了宗教石雕。位于恩施州来凤县郊区的仙佛寺石窟造像,就是这类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仙佛寺石窟造像主体完成于东晋咸康元年(335年),石窟开凿于半山腰,整体布局合理,雕凿佛像为高浮雕,造型比例得当,大气典雅,显示出精湛的艺术技艺。

  唐代湖北手工业出现了多层次、多品种、商品化的繁荣局面,尤其制漆、竹编等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隋唐时期湖北的工艺雕塑突出成就还表现在考古发掘的陶俑上。1956年武汉何家垅出土的唐代灰陶弹琵琶女乐俑,高20厘米,泥质灰陶,细腻坚硬,表面白色,模制,跪立式,头梳螺状双髻,微低首,颊有酒窝。上着无领窄袖对襟衫,下着长裙,腰系长飘带,裙裾宽舒。左手抱琵琶于前,右手弹拨,身姿匀称自然。1956年在武汉武昌钵盂山270号墓出土的三彩骆驼和401号墓出土的灰陶双牛车,设计精致、手法细腻,均反映出隋唐时期湖北工艺雕塑技艺的高超。

  湖北东部蕴藏丰富的铜矿资源,考古资料表明,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采。在宋代,这里也是全国重要铜原料生产基地。“太平兴国二年(997),宋太宗根据大臣的建议,在升州、鄂州、饶州产铜的地方,大铸铜钱。”当阳县玉泉寺宋代铁塔与武当山元代铜殿其铸造工艺堪称一绝,并反映了雕塑技艺的高超。

  湖北竹山县和郧县是我国绿松石的主要产地,宋元时期人们有时将绿松石等某些宝石类矿物称之为“甸子”。在元代,因为竹山和郧县等地区都属于襄阳路,因此这些地方出产的绿松石又被称之为“襄阳甸子”。

  木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湖北木雕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产生了新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形式。现存的古建筑如武当山建筑群,清代以后的补修多出自湖北木雕艺人之手。武汉的古琴台、归元寺等建筑雕花装饰,展示了当时全省木雕记忆的水平。清末民初,武汉木雕行业分为文武两帮,文帮由汉口、汉阳、黄陂、孝感一带艺人组成;武帮由武昌、蒲圻、咸宁一带艺人组成,两帮相互竞争,促进了木雕技艺的提高。

  石雕:宗教石雕、陵墓石雕、建筑石雕出现了许多大型组雕,以武汉市宝通禅寺明代石狮、武汉江夏楚王陵石雕和钟祥市明显陵石雕为最。大冶市保安镇是鄂东石雕中心,明清时期石雕艺术达到鼎盛状态。红安石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其两副石栏雕刻造型逼真,细致入微,耐人寻味。鄂西北地区的南漳县冯氏民居、谷城内的明清古建筑群;鄂西南的恩施建筑装饰石雕、利川鱼木寨石雕、咸丰土司城石牌坊等等都是明清时期湖北雕塑的优秀代表。

  明清时期,湖北的矿产资源开发,见于记载的主要有铁、石膏、硝、硫磺以及绿松石等,采冶的方式有官办、官督民办等多种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种材质的工艺雕塑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膏雕:应城膏雕的由来,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据《湖北通志》等史籍记载,明嘉靖年间,在应城县西北团山庙山脚,因岩崩而发现石膏。20世纪90年代,在应城城南黄滩镇芦家庙村的一栋明末清初的宅基地下,当地人拆旧屋盖新房时,从地基下面挖掘出一方长约40厘米,高约20厘米的膏雕狮枕。应城石膏质地细腻,有晶莹冰洁之色泽,视之澈明如玉,触之凉爽宜人。根据石膏“乃大寒之药,能清热解火”的性能,将石膏精磨,制成两头高、中间低的枕头及方形坐板,枕于头颈,坐于臀下,用以治疗老年高血压、结膜炎、坐板疮等疾病,以消除“内热目赤”、“心烦神昏”、“神经亢奋”,疗效甚佳,颇受欢迎。

  泥塑:黄陂泥塑是湖北地区泥塑艺术的优秀代表,始于隋唐,兴于道光年间,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今属李家集街道)是其发源地。黄陂泥塑最初以塑佛像见长,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陂王煜父子为汉阳归元寺罗汉堂塑成五百罗汉;清末泡桐老泥塑艺人官志武在湖北武当山、木兰山、河南鸡公山、洛阳白马寺雕塑佛像。经过不断的积淀和发展,黄陂泥塑由庙宇殿堂逐步走进普通大众的日用生活领域,其表现对象由最初的佛像、神像拓宽至富有审美情趣和教育功能的人物、动物、玩具、装饰品、装饰画,用以展现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

  基金项目:201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工艺雕塑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2015G176。

  作者简介:李刚(1978-),男,汉族,湖北广水人,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史论研究。

  [1] 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5):85.

  [2] 章开沅.湖北通史・先秦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76.

  [3] 章开沅.湖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6.

  [4] 李德复.湖北民俗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1286.

  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艺术美化生活的使命被现实所认知和确立。实用工艺雕塑,标志着一种新颖形式和现代趣味的特定含义与追求,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圈,为大众所认可和欢迎。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这件雕塑太写实了,要是能实用一点多好!”这里面反映出人们对雕塑实用性的要求。也确实是当代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值得思考和把握的问题。那么,如何制作出更好的,既实用又有艺术价值的雕塑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它用各种可塑(如:陶土与一般粘土等)或可雕、可刻(如:金属、石、木等)的材料,创作出各种立体的形象。原始人在天然洞中穴居,使他们领悟到空间对其生命的保护价值。在制陶罐圣物的功用中,在壶的制作上,如:鸡头壶、仰韶文化中红陶人头壶、新石器时期的陶兽型壶等都能体现出古代对雕塑实用性的要求。雕塑的实用性是对形象美感的追求,到达对材质美感的体现。人类立体的造型活动产生于实用功能,如:新石器时期的陶兽形壶,器身经过打磨,并施以朱红色。壶体似猪似狗的兽形,兽挺颈昂首,以张园的口部作壶嘴。四肢为器足,短尾上翘,尾部有注水的筒形口。此壶造型匠心独具,整体布局恰当合理,兽的形象生动有趣,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主人乞讨食物。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能够突破写实而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实用和美观得到了良好的结合。人们爱好实用工艺雕塑的审美情感,它对于致力民族艺术研究与实践的艺术家,是一个较大的鼓舞。

  实用工艺雕塑是工艺美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用手工艺和电脑机械加工工艺从事立体造型活动的总称。实用工艺雕塑同工艺美术的特征一样,无论是称为“手工艺品”或“工艺美术品”及“民间工艺品”都是在个人艺术造型的基础上,其手工方式生产的产品,它与机器生产方式不一样,每件产品都有手工加工的痕迹,是个人借助手工加工工艺,结合对创意的理解而完成的独件作品,因而它具有创意性劳动与创意性产品的基本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艺术产品的生产方式也相应发展变化,从而发展为在一件立体原型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翻制或电脑机械加工工艺复制批量生产,其发展的外延日趋宽泛。

  历史上各个时代成功的实用雕塑作品,几乎都与当时的生活居住环境协调一致。现代居室采光充足、色彩明丽、线条简洁,那些题材陈旧、纹饰琐碎、釉彩沉闷的作品已无法适应。

  传统的具象的鸡、鸭、狗等动物形式已经不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艺术品市场中出现了更多更丰富的实用雕塑作品被大众喜爱。如:人物、动物、卡通、抽象的、具象的、现代的、复古的等。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寓意也更加丰富、现代。综合材料也层出不穷。

  以雕塑陶瓷为例,现在大多数家庭居室改善,面积扩大,因功能的细化,每一空间又不会很大,过于巨硕的造型会使购买者望而生畏。群众化是扩大实用雕塑作品市场的必要条件。实用雕塑在制作之前的市场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多了解消费群体的思想是必要的。

  将事物冠以“文化”之名,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寿山石及其雕刻艺术作为“寿山石文化”,当然是实至名归。大凡“文化”属性,至少应具备两大原则,一为历史年代的深厚积淀:二为文化名人所赋予的独特艺术内涵。唐宋时代福州地区的佛教寺庙已见寿山石香炉和念珠。元代以来新兴软石治印,福建寿山石倍受金石家们青睐,印钮雕艺也应运而生。《说文解字》对“印”的解释是“执政所持信也”,数千年来,印章一直是中国官方与平民的重要信物。中同人使用印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殷时代。春秋战国时开始流行,秦朝与汉朝时期已经普遍使用。宋代印章开始与书画结合,盖在书画或图书之上。出现了“图章”这个名称。自此,印章除了作为“持政之物”外,又为文人与士大夫所喜爱,成为一种艺术品。古人在印章的顶部钻一个孔,用绳子穿起来挂在腰部或手臂上,随身携带。以后有人在印章上部雕刻简单的形象作为标志象征或者装饰,这就产生了“印钮”,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寿山石印章(见图1)的题材很多,有古兽类、动物类、鱼虫类、人物类、花果类、博古图案类等。钮雕的相石选题,特别强调巧掩瑕疵、巧用俏色、以形就势、以势审形。印章钮雕势一种特殊的艺术,它于方寸之间要表现各种各样题材,这就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缜密的构思和精巧技艺的施展。寿山石五彩斑斓,应力求做到才尽其用、艺尽其施,使美石与题材相得益彰。所以,钮雕创作在动刀雕刻之前要惜石如金,要讲究印钮造型的线条构成与整体构成,不管从哪个角度审视钮饰,都应该具有完美的效果。寿山石印钮雕刻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技法上以圆雕、浮雕、高浮雕、镂空雕、薄意雕刻等为主。要做到尽精微、致广大,又要自然变化,恰到好处。寿山石印钮雕刻不仅实用,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宜兴紫砂陶塑是实用雕塑的典范。江苏宜兴的紫砂陶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已名溢四海。明代万历年间徐友泉、陈仲美所做的动物、假山盆景等颇见功力:还有清代的陈鸣远做的笋行水盂(见图2)也受大家的喜爱。20世纪30年代窑厂出现了制作壶雕的专业工匠,较有名的杨大丫头,善作神像动物。

  在我国,煤雕历史起源早,但具有断层时期。煤雕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辽宁和贵州这些地区。煤雕在汉代就有记载,但是记录非常少。在新石器时代的新乐文化中,发现一些用煤精磨制成的装饰品,如耳王当、圆泡、圆珠;在陕西省西周古墓也出土过煤雕饰品;后来在陕西省宝鸡茹家庄的弓鱼伯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也有被专家鉴定过的煤雕饰品。文献资料也鲜有详细描述煤雕艺术品,大概是由于煤的生产价值大于工艺价值,人们只重视“煤”对实际生活的用途,没有人去关注这项技艺,即使有,应该也是一些热爱工艺的矿工自己雕刻一些小饰品,自产自赏,纯属业余。因此,在以后历史上很难找到迹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山西大量开采煤炭资源,产生了许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尤其是大量的“煤矸石”污染大气,使得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思考将这些废弃物雕刻成一些工艺品。煤雕是煤矿工人发明的,经历了几十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山西大同的施玉平艺人,将煤矸石雕刻成艺术作品推向社会。

  21世纪山西煤雕得到很大进步,但也主要是以煤雕艺术品呈现的,没有专门的记载。山西阳泉煤雕作品《龙凤双耳嵌琥珀花薰》在2007年第八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夺得“百花杯”金奖,《云龙纹镂空花瓶》、《凤鸟纹镂空花瓶》代表我国工艺美术行业赴美国新墨西哥州参加圣达菲国际民族手工艺展……这些标志着山西煤雕艺术载入历史。

  (1)以山西地域特色为背景的现实生活题材,如生活中常常见到的花草树木、生活场景等形象。

  (2)以历史文化和民间故事为题材,如人物肖像、器具、装饰小品等装饰作品,以及民间诸神、民间神兽、石窟造像等形象。

  煤雕主要技法有浮雕、影雕和圆雕,这和雕塑上的雕刻技法基本相同。浮雕是和一般绘画联系在一起的,用挤压夸张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肌理等因素来表现空间,它是在一个平面上产生效果。这个方法在煤雕上应用广泛且比较容易。影雕是在一些“黑”的材料上,用水清洗,然后磨光,在磨光面上把要雕琢的图像轮廓线描绘出来,根据黑白明暗的对比效果,用特制的刻针雕刻,控制好力度,调节刻点疏密粗细、深浅和虚线变化,有绘画笔触语言之感。圆雕是指雕刻材料的每个面都要进行雕琢,要有整体表现的意识,圆雕的方法和样式也有很多种,有写实性的与写意性的,工艺以镂空造诣和精细剁斧见长。具体说来,煤雕制作流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选材———将煤矸石的形状、纹理、质地等和要雕刻的作品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煤矸石。

  (2)打磨———根据作品要求,用砂纸打磨煤矸石,也可加入一些水,打磨到一定效果。

  (4)上油———上油是为了使煤矸石由发暗的黑色变成细致的黝黑色,增强作品的外观效果,并且可以长期保存。

  (5)配置底座———这个也比较关键,是煤雕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底座的形状样式风格要和作品的内容形式相辅相成,注意颜色和比例上的相互烘托。

  (1)色彩古朴。山西煤雕统一为黝黑色,色彩纯真、色泽细腻。黑色在色彩学中是一个极端的颜色,代表着庄重、神秘、贵气,适合于人们的视觉要求,使人感受到一块废弃物也能让人记忆犹新,黑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黑色美给人一种节俭朴实的美感。

  (2)雅俗共存,精致美妙。山西煤雕是以废弃的煤矸石作原料的,可供选择的石料有硬有软,这种样貌很丑、很笨重的材料能够成为美的承载物,因为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山西煤雕大多是一些刻画人们生活场景、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因此受到老百姓和艺术家的青睐。山西煤雕以栩栩如生、精巧细微出现在世人面前,雕刻技术和作品美感有一定水平,煤雕艺术品味较高,达到了雅与俗的和谐统一。

  1.寓意传统古老文化,承载历史与时俱进。山西煤雕以石窟造像、宗教题材、神话故事、古建筑等为雕刻内容,一些雕刻作品还将一些民间的吉祥符号雕刻出来,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龙凤呈祥”等,这些中国的古老文化在煤雕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是因为人们热爱中国传统的古老文化。当代,山西煤雕艺术蓬勃发展,雕刻了很多大型的煤雕作品,如作品《龙腾盛世》、《和乐四方瓶》,描绘中国发展的大好势头,将这种情感刻进了作品中,成为了当代文化。记载了历史,歌颂了繁荣昌盛。

  2.浓郁的煤雕商业文化。山西煤雕自20世纪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商业文化的迫使下就有了专门制作这些工艺品的工厂,如山西煤玉雕塑厂、大同煤雕厂、阳泉煤雕厂等等这些利用煤雕作为人们赚钱的商品,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大大促进了山西的煤雕发展,人们开始在生活中以煤雕工艺品为礼品,烙上了商业的符号。

  石雕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口关帝庙的石雕种类繁多,既有实用型的,如石栏板、石栏杆、石牌坊、石碑等,又有观赏型的,如柱础、挂件等,每一件石雕作品工艺之精湛,构图之精妙,含义之深刻,都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游客。本文以周口关帝庙经典的石雕创作为例,浅析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石雕作品,以期对新时期中国石雕艺术的创作带来启示。

  雕刻就是利用刀等器具同时运用各种雕刻手段把无形的石材变成自己所构思创造的形体。石雕的技法包括浮雕、圆雕、镂空、刀法、刺法、凿法、洞法等各种传统技法,繁简有致、层次分明[2]。每一件雕刻的优秀艺术作品,创作者在雕刻中,都必须手、脑一致,将自己的意念融汇到所要雕刻的作品中,将一个原本没有生命的石材,运用细腻的雕刻手法,以富有动感和美感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入周口关帝庙山门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典型的四柱三楼式石牌坊,它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正楼高7.85米,石雕歇山顶,龙凤正脊,中置瑞典,气势磅礴。整个石牌坊精雕山水花卉、仙灵鸟兽、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构图巧妙,刀法娴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石雕艺人的高超技艺,让游客不禁为创作者的才华而惊叹,达到了让游客过目难忘的效果。而这种石雕艺术的成功的首要条件便是创作者娴熟的雕刻技艺。

  在石牌坊的两侧,有一组石栏板,安装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它是一种装饰性建筑,由地袱、栏板、望柱、柱头组成,每块栏板高0.78米,长1.37米,厚0.14米且分别雕刻有不同图案。其中有幅《清明诗意图》,是根据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写意而成的,这首七绝是诗人清明遇雨而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出游,本是兴致勃勃,偏不巧遇上纷纷细雨,既倦乏又败兴,想寻个酒家小饮,以驱寒助兴,可就是找不到,此时,恰遇一牧童,忙上前询问,牧童遥指杏花深处,定睛细看,果然一面酒旗掩映其中。整幅石刻,构图巧妙,人物形象十分逼真,惟妙惟肖,完美地把这首诗的诗意表达了出来。因此,扎实的雕刻技艺是现代石雕创作者最基本的素养。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辅助工具和手段应运而生,创作者们可以合理利用,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科技带来的便利而忽略了雕刻技艺的培养,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创作出有灵性的心性合一的好作品。

  周口关帝庙石牌坊的正檐下有一“二龙戏珠”的透雕,透雕正下方雕有“万古纯忠”四个大字,这种石雕创作虽然很常见,却是简单中蕴涵着深意:关羽很简单,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忠于汉室,忠于刘备,他用诚信铸起万古传颂的道德丰碑。所以,虽然只是简单的雕饰,却蕴含了人生哲理,赋予石雕道德底蕴,这就是石雕的文化内涵。文化创意深深地根植于这片沃土之中。要想创造出集真、善、美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就必须让创作的灵感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形式,应当具备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保证石雕作品的自然与清新,以及它独特的工艺和别出心裁的文化创意。

  周口关帝庙大殿的正脊上雕有16条行龙,姿态各异,曲折翻转,奔腾于海涛云气之间,虽历经300多年的岁月,依然清晰可见,光彩夺目。仔细观看,你会发现在这16条行龙之上,雕饰的是飞舞的凤凰。众所周知,古时以龙代表天子,而凤凰则代表皇后,按常理应是龙在凤之上,但这里却是凤在龙上,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清朝末年,虽然名义上仍是爱新觉罗家族当政,但权力实际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因此,这座殿堂在慈禧当政期间重新雕琢彩绘时,便将代表女性的凤压在了代表男性的龙之上,这便是体现时代气息的佳作。石雕创作向富有内涵、突出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时展的进步和需要,如何创作有时代气息兼具个性的作品?创作者首先要摆正心态,不浮躁,不气馁,建立信心。先对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域的优秀作品深入学习和研究,从传统处着手,学贯中西,开阔眼界,用心体会,才能品味出作品的神韵风致激发创作热情。当代的曲阳石雕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3],他们在对传统的石雕作品以及雕刻手法进行了解与探索,对其中雕刻的精华予以继承,并结合现代的雕刻艺术,采用更先进的雕刻工具进行发展和创新,创造出更加精致、更加多姿的艺术作品,如龙亭龙柱、琼楼玉阁、人物、花草鸟兽等等,这些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雕刻艺术之上,不断创新和摸索,在当今的艺术气息中,使曲阳石雕在海内外享有“巧夺天工”之盛誉。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不再只注重物质消费,也更加注重精神消费,审美情绪变得多姿多彩,因此石雕艺术的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周口关帝庙拜殿殿堂的石雕十分精美。正檐下的“二龙戏珠”为五层透雕,立体感很强。与别处不同的是这两条龙戏的并不是宝珠,而是一只蜘蛛。这里有三种含义:一是蜘蛛的“蛛”与宝珠的“珠”谐音,有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龙代表正义,蜘蛛代表邪恶,这里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三是寓意修缮关帝庙的商人遍布全国各地,他们的商业网络就蜘蛛结的网一样,四通八达,直至天子脚下。这里的“二龙戏珠”雕刻中抛弃了以往常用的“珠宝”,而改用“蜘蛛”,也代表着商人们希望他们的生意网、人情网能像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创意新颖独特,使周口关帝庙的整体艺术水平上了一个级别,这便是石雕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当代中国是一个提倡创新的国家,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是发展的趋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精神。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里。”因为河水在不停地流动,而一切都在革新变化之中,没有创新便没有生命生命力。石雕艺术当然更不例外,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前人,迟早必会被淘汰掉。因此,石雕艺术必须向思想领域进军,创作出能够启迪心灵的新作品。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珍爱,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都是先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玉石的自然特性及形式规律逐步掌握、熟悉、运用的结果。中国原始玉器最早发源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原始社会末期,玉石工艺水平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层次。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清代是我国玉雕发展繁荣之时,规模品种及产量均逾越前代,主要产地是北京、苏州、扬州等。清代,扬州玉器制作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年间,更是扬州玉雕史上发展繁荣的巅峰。中国玉器雕刻无论是丰富的造型、多变的装饰、精湛的技法,还是流派纷呈的风格都是无与伦比的。绚丽多姿、精美绝伦的中国玉雕在世界上名闻遐迩,素有“东方艺术奇葩”之美誉,与书法、国画、京剧等艺术一样被国人视为国粹。

  玉雕制品的内容很广,通常是指玉石表面甚至内部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玉石制品。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的有玉雕摆件,如人物、花、鸟、兽、花卉、陈设器皿以及大的玉雕山子等;此外,还包括各种花件,如形形的挂牌、挂件或佩饰等;还有各种仿古玉件及实用器皿如文房器具、茶具、烟具、酒具等等;也包括需用玉雕工艺加工的首饰品等等。玉雕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数不胜数。它浓集了中华玉石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华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玉器与其他珠宝饰品不同的是,它在对人进行装饰的同时,更在乎于人们的精神感受,已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直观物质表达形式。在强调个性化和注重精神感受的现代,佩戴蕴藏有丰富东方文化内涵的玉饰,将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品味和民族气质。

  玉器雕琢追求逼真传神和适度夸张,然而要使玉雕作品传神、有意境,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按照现在的地质学的理论,玉大类分为软玉、硬玉两种,日常所说的玉大多数是指软玉,软玉的品种类很多,一般指产于新疆一带的羊脂白玉,白玉,黄玉,紫玉,墨玉,碧玉,青玉,红玉与东北岫玉等。羊脂白玉质地细腻,光泽强,洁白如羊脂,堪称为“软玉之王”、“白玉之冠”。另南阳玉、蓝田玉、和田玉、玛瑙、水晶、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等,均属于软玉范畴。后来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开始在宫廷、官方及民间的玉器加工中,逐渐成为主角。软玉逐渐演变成了和田玉的代名词。可以说每一块玉料都有其本身之意,本身之境,一件玉雕作品的好坏,主要看其是否有意境,雕琢是否精湛,颜色是否用得悄,题材是否恰当造型是否完美;要从玉雕作品的玉质、色彩、题材、造型等方面来判断其艺术价值。每一块玉石的成分、色泽、形态、大小均不相同,玉雕设计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玉雕设计对于玉石雕刻至关重要。朴实无华的玉石并没有多少美感可言,唯有经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与精心设计安排,赋予其文化内涵及艺术处理,再经过精雕细刻出来才能成为一件完美的工艺美术作品。

  玉雕设计可以说是最能体现玉石之美的玉石产品,也是玉石文化的精髓所在。玉雕工艺,使得玉石材料成为区别于其他自然宝石资源的独特而自成体系的一族。由玉石和工艺美术巧妙结合而形成的我国玉雕艺术,经近万年的发展、积累、创新,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及其地区特色,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交流、技法不断融合,也在逐步走向统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件玉器精品都是玉雕大师灵感迸发、精巧设计,又精雕细刻而成。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玉雕制品的加工与前述琢型有所不同,相对也复杂得多,通常需要专门的设备来完成。将一块玉石琢磨成器物,要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在中国古代玉雕制品的加工工艺已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清代的琢玉程序有捣砂,研浆、开玉、冲锅、磨锅、掏堂、上花、打钻石刻、透花、木锅、皮锅等工序,反映了当时中国琢玉工艺的成熟。而现代玉器的加工程序,通常分为选材、设计、琢磨、抛光和过蜡这五道工序,每个阶段都有一定内容,以设计和雕磨工序最为复杂。在设计中,正确掌握运用章法,遵循形式美,对比美,和谐美法则,内部布局与外部轮廓造型有机结合,注入较高的艺术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使作品意境深远,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成为艺术品味高,有趣味,更加完美的玉雕精品。

  总之,一件玉雕就是一件艺术品,从选料开始,到装进匣才算全部完成,凝结着琢玉艺人的心血。所以,一件玉器不仅玉料宝贵,而琢磨之功更是难得可贵。它的美,或在于形态,或在于色彩,或在于意境,而意境是对玉雕艺术设计整体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 岳琳.以现代扬州玉器为例研究传统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江南大学,2008.

  西汉时期,中国社会由动荡逐步走向稳定,由割据逐步走向统一。这一时期的霍去病墓石雕群简约、浑厚而且气势磅礴,是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抗击匈奴的名将。位于陕西兴平县汉武帝陵东北处的霍去病墓石雕群现存石雕10余件,其中以“马踏匈奴”最为有名。民间艺人用极其概括的手法雕琢了一匹气宇昂扬、威风八面的骏马,用粗壮有力的四肢将入侵的匈奴踏在脚下。这件石雕用洗练的手法歌颂了霍去病剿灭匈奴的丰功伟绩,是对英雄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的一种表彰和称颂。以此为代表的汉代石雕,大多依石而雕,在保留原石的基本型之后,略加雕琢,以突出雕琢对象的特点和功能。形成了汉代石雕的浑厚大气、深沉博大的风格特点。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凤翔县的一种民间雕塑艺术,陕西老乡喜欢称之为“泥货”。

  凤翔,夏朝时称为“雍州”,是战国七雄之一秦王朝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凤翔彩绘泥塑源自距今600多年的明代。凤翔境内出土的古代墓葬均出现大量的陪葬泥塑,最早始于先秦西周时期,距今已逾三千年。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最具北方地域特色的民间雕塑艺术品。

  凤翔彩绘泥塑造型极其夸张,色彩多用大红大绿,色彩对比强烈,广泛地汲取了西汉画像石、青铜纹样等纹饰。往往以黑线勾勒再加以洗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有令人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凤翔彩绘泥塑的取材与百姓息息相关,凡是百姓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艺术元素均可作为素材。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到传统吉祥图案,代代相传的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乃至乡俗生活无所不包。

  凤翔彩绘泥塑的制作方法历经数代传承已日臻成熟。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化繁就简,使得凤翔彩绘泥塑的制作简单易行。凤翔彩绘泥塑巧妙地把纸浆掺入事先制好的模子,翻好的胎坯经过阴干脱水后,上白色的底粉,然后再涂以颜色。等色干后,最后刷一遍胶以保护画面。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泥玩具,以十二生肖为最多;第二种是挂片,以京剧脸谱、虎头等居多;第三种是立人,多以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为素材。

  凤翔彩绘泥塑历经几千年传承,是陕西凤翔地区民俗文化的浓缩。粗犷豪放的陕西艺人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融入了作品。这些具有明显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百姓淳朴厚重的精神气质。

  河北曲阳位于华北平原西部,西倚太行山脉,是一个古迹众多的县份。曲阳石雕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曲阳境内的庙宇碑刻上,有记载最早的曲阳石雕是西汉时期,张良的老师黄石公在曲阳修行,号令众多工匠修建庙宇、雕琢神像。

  曲阳石雕的兴起和曲阳盛产适于雕琢的石料不无关系。曲阳城南的黄山,又称少容山。方圆70平方公里,盛产大理石、花岗岩。其中以雪花白大理石为主,其次为金云母、汉白玉、及豆青大理石。曲阳当地汉白玉质地细腻、洁白温润,易雕琢、耐风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世代曲阳众多的能工巧匠。

  曲阳石雕的艺术风格之一是题材丰富,包罗万象。从雕刻的品种分为圆雕、浮雕和镂空雕;从产品的种类分为栏板、碑刻、动物飞禽、佛教神像、建筑构件等等。在封建社会,曲阳石雕多服务于封建帝王、达官贵人,建造宫殿、王府、庙宇、陵墓。近现代以来服务于大众百姓的雕刻日益增多,凡是日常所需,在曲阳石雕中均可见踪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曲阳石雕艺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美化了城市、装点了百姓的生活。

  曲阳石雕的艺术风格之二是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源起于西汉的曲阳石雕,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不自觉地将属于曲阳本地的宗教信念、审美情趣融入到每一件雕刻作品中。也就是说,曲阳石雕实际已经成为一个物质载体,承载了曲阳地域内属于精神范畴内容的、造型及建筑审美等文化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曲阳石雕的造型特点也追随时代的审美而变迁。北魏时期,曲阳当地雕琢的石狮、人物等以写实为主,形体偏瘦,追求朴拙的古韵,但缺少神采。到了魏晋时期,曲阳石雕作品逐渐向丰腴发展,但仍旧古板而缺乏生机。盛世大唐时期,国力雄厚,社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佛教被作为国教而尊崇。随着各地大量庙宇的兴建,曲阳石雕获得空前的大发展。唐时以胖为美,因此当时的曲阳石雕无论造型手法、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无不体现大唐盛世的大国气派;以圆刀法塑造的佛教人物端庄丰满,气韵生动;走兽飞禽,花鸟鱼虫,刀法流畅,层次清晰,极具美感。宋元明清时期的曲阳石雕流派众多,风格各异,逐渐世俗化。这一时期的曲阳石雕比以往更为精细,作品造型更加注重形式美,是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二、勤劳聪慧的江南艺人创造了精巧细腻、意境悠远、极具观赏性的南方民间雕塑艺术

  东阳木雕,顾名思义,产于浙江东阳,相传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东阳木雕自唐兴起,而盛于明清,宋代时期已达到一定的工艺水平。

  东阳木雕的艺术特色极具南方的清秀隽永。从雕刻类型讲,传统的东阳木雕以装饰性的平面浮雕为主,分为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多层叠雕等类型。层次丰富,细致入微的东阳木雕很好地保留了原木的天然纹理,成为南方民间雕刻艺术的一朵奇葩。

  东阳木雕的艺术特色在材质上讲,多使用银杏木、白桃木、香樟木、椴木等。东阳木雕的艺术特色是“素面朝天”,不加彩绘,以清漆透明色罩染,使得木材的天然颜色完美呈现。没有颜色的喧宾夺主,雕工的高超技艺显露无遗。

  东阳木雕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在题材和手法上多以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为主题。画面的构图和设计借鉴中国画的白描技艺,追求画面的装饰效果。在透视上,多采用国画的俯视和散点透视,国画中的“三远法”更是被广泛应用。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东南的大足县,大足石刻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比肩而立,是南方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由于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艺术水准高,1999年被联合国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的艺术特色其一就是题材和内容集天下之大成。佛教、道教、儒教的题材在大足石刻中都充分得到了表现。三教在大足石刻中不再以斗争为主,而是互相融合。多教派和平相处,共荣共生的造像理念,使得大足石刻在内容和题材上远远超越了其他石窟。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

  其二,大足石刻的综合规划布局极其巧妙。大足石刻的设计者把石刻与周围的山水结合,使人工美与自然美天人合一。大足石刻的提前规划,分批开凿使之不零乱,整体性很好。

  其三,大足石刻的艺术形象是佛教世俗化的一个代表。大足石刻的佛教造像,已不像以往的威严,不拘言笑。佛和菩萨的形象已近于鲜活世人的景象。以菩萨为例,脸型逐步清瘦,双肩不再平阔,而是和真人一样消瘦,衣饰汉化,把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融入到石刻艺术中。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代表,在借鉴和融合前期石窟艺术优点的同时,在诸多方面均有突破,尤其以佛教造像世俗化为最。

  青田石雕艺术源于浙田。青田石在六朝时期已成规模,历经多展,已成为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代表。

  青田石雕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绚丽的色彩和多样的纹理。色彩方面,青田石的色彩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来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另外,青田石的纹理也是包罗万象。100多个品种的青田石所包含的色彩和纹理数不胜数。多彩的青田石雕创造激发了历代石雕艺人的创造灵感,创造了无数色彩斑斓的民间石雕艺术精品。

  青田石雕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写实且写意,追求形神兼备。青田石雕艺人依据石材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尽可能掩饰石材缺点,最大限度地展现优点。在一些有较高造诣的艺人手中,石材的缺点往往被转化为神奇的点睛之笔。青田石由于色彩丰富,使得青田石雕在造型物与自然界的相似感方面更是得心应手。在追求写实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青田石雕开始追求写意的境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作为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代表,青田石雕把精工巧做、形神兼备的雕刻技艺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

  总而言之,经过对南北民间雕刻艺术的代表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南北两大区域内的雕刻艺术有着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的雕刻追求浑厚大气,往往大刀阔斧,直抒胸臆;南方的雕刻往往更加精巧入微,追求作品的意境。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隽永共同构成了中国民间雕塑艺术的秀美画卷,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2013(课题号201303239)《美术鉴赏教学在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作用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2014(课题号201401934)《河北动漫衍生品开发转型思路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2014(课题号201401935) 《河北动漫衍生品地域性特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新时期我国非洲设计艺术(即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涉及陶瓷、服饰、岩画和其他工艺。(一)中国陶瓷在非洲的发现与非洲陶瓷艺术的研究瑑瑦既是中非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进行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这方面的研究尽管严重缺乏,但意义非凡。马文宽、孟凡人主编《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瑑瑧并撰文瑑瑨对中国陶瓷在北非和东非的发现及其原因作了探讨。中央美术学院刚果籍留学生卡拉拉巴卡吉卡2004年申请硕士学位论文《非洲艺术与浮雕艺术的陶瓷表现性研究———兼论陶瓷浮雕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讨论非洲艺术与浮雕,陶瓷浮雕的概念及表现性,艺术家与浮雕,陶瓷浮雕与环境的结合几个方面。(二)服饰是黑非洲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了解它们意味着是对非洲民族身份的识别。服饰方面的编著有杨阳、马路的《非洲民族服饰》,瑑瑩编译了非洲传统服饰,分为:东部非洲———艺术化的人体;赤道非洲———发达的商业与精美的手工艺品;古老的非洲———传统的孤岛;热带稀树草原———风格的交汇处;撒哈拉———严酷苛刻的沙漠;北部非洲———马格里布;非洲之角———联系东方的纽带;南部非洲———传统的保持与演变。该书采用大量文字来描述非洲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此作为文化背景来烘托服饰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有《趣谈非洲服饰》、《非洲黑人的服饰》、《马格里布的传统染织艺术》、《美丽,从头开始———看尼日利亚妇女头饰》、《尼日利亚的面痕文化》、《尼日利亚的“1004”面具市场》、《非洲饰物种种》、《非洲人体装饰艺术》、《非洲妇女的发型艺术》、《非洲发式之谜》。瑒瑠(三)非洲岩画的发现和研究大大提前了人类艺术史前史,在艺术发生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岩画及其他绘画瑒瑡研究成果有《解开撒哈拉岩画之谜》、《非洲岩画》、《塔希利岩画群考察》、《非洲史前岩画的世俗性审美初探》、《坦桑尼亚的石器时代绘画》瑒瑢等。(四)其他工艺方面论文有《北非明珠手工璀璨》、《西非贝宁的葫芦文化》、《闻名世界的突尼斯镶嵌画》、《突尼斯的手工艺品》、《圣城非斯的光和彩》、《北非毯艺》瑒瑣等。(五)在非洲设计艺术概论性编著方面有赵莎飞的《非洲美洲工艺美术卷》,瑒瑤概述了古代西非诺克、伊费、贝宁、象牙海岸、马里,北非埃及、中非扎伊尔,以及非洲其他地区的工艺美术。张少侠《非洲与美洲工艺美术》瑒瑥的非洲部分,介绍了埃及宗教工艺、石器、陶器和其他工艺,西非的工艺美术。

搜索

网站地图